强化创新引领 突出应用研究
全面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在绥化学院第四次科研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2018年3月21日)
李春雨
各位老师、同志们:
这次科研工作会议是学校全年工作安排中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前,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分别听取了科研工作汇报,讨论审议了工作报告,对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科研工作提出要求,这充分体现了学校党政班子对我校科研工作的高度重视。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强化创新引领,突出应用研究,全面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回顾和总结2013年以来科研工作,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厘清未来科研工作发展的思路,对未来三年科研工作做出规划,对今年的重点工作做出部署。
刚才,为在我校科研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在此,向获得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感谢大家为繁荣我校科研事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下面我代表学校党委和行政做科研工作报告。
一、过去五年科研工作的回顾
2013年以来,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广大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我校的科研实力显著增强,科研成果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五年来,我们强化创新引领,学校的科研实力显著提升
确立了应用研究的主体地位。五年来,共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861项,比前五年1459项增加了29%。科研立项1006项,比前五年823项增长了22%;其中应用研究项目587项,占立项总数的58.3%,应用研究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省部级以上高水平科研项目立项实现历史性突破。五年来,省部级以上项目获批154项,比前五年翻了一番多,其中,获得并完成了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重点项目一项,填补了学校历史空白。前五年我们只有一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这五年我们共获得国家基金项目5项,在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后期资助项目、艺术学项目等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特别是2015年和2016年连续两年共获得4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建校以来获得国家基金项目最多的时期。高水平科研成果数量实现新突破。教师共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72篇,出版专、编著61部,获得厅局级以上科研奖117项,均创历史记录;授权专利数量出现快速增长,前五年仅有2件发明专利,1件实用新型专利,这五年获得各类授权专利339件,其中发明专利21件,实用新型专利303件,分别是前五年的10.5倍和300多倍,特别是2017年就获得授权发明专利8件,是五年前的4倍。五年来,纵向项目到帐经费达355.25万元,比前五年135.2万元,增长了163%,2016、2017连续两年突破百万元大关,其中2016年到帐经费136.8万元,超过了前五年的总和。横向课题取得突破性进展,签约12个合作项目,到账经费46万元,仅2017年就签约6个项目,到帐经费近43万元。
——五年来,我们强化项目牵动,科研服务地方取得了丰硕成果
2015年至2017年,学校先后审批“社会服务工程”项目92项,目前已完成74项,结项率超过80%。其中,海伦市野泰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的蒲公英系列产品研发项目、明水县以秸秆为原料制备盐碱地改良剂项目、青冈龙凤玉米环保服务项目、明水县春草园中药种植有限公司栽培质量管理项目、兰西县榆林镇观光农业采摘园墙绘项目和市本级文化街彩绘建设项目等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推进重点社会服务工程,学校领导多次带队深入兰西县进行调研对接,与兰西县签订了合作协议,合作涵盖教育、媒体、旅游、民俗村建设、乡村规划等九大领域26个具体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兰西经济社会发展。在抓好重点服务工程项目的同时,狠抓服务范围的拓展。“社会服务工程”实现了绥化市域的全覆盖,学校与十个市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开展了项目对接,获得社会的广泛好评。学校连续十年被绥化市评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先进单位。
——五年来,我们强化品牌打造,“寒地黑土”特色科研影响力不断扩大
重建了“寒地黑土经济与文化研究所”。2016年11月研究所重建以来,围绕寒地黑土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方面的理论和应用对策研究取得丰硕成果,2017年完成了40个相关课题研究,学术成果在专题学术会议上交流,并且形成寒地黑土理论文集,即将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成功获批黑龙江省寒地黑土经济与文化学术交流基地,我校成为哈市以外唯一拥有两个学术交流基地的地方高校,提升了寒地黑土研究的学术地位。承办了黑龙江省寒地黑土绿色食品发展研究绥化论坛和寒地黑土生态·经济·文化价值暨“都城地”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寒地黑土”研究成为我校特色科研的新名片。开展寒地黑土生态与经济对策研究。根据我省生态强省战略,围绕寒地黑土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组织专家启动了寒地黑土保护与投入补偿机制、寒地黑土生态型产业带规划与建设、寒地黑土特色旅游规划与开发、寒地黑土土壤生态标准及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寒地黑土宜居生态特色小镇建设、土壤农药残留治理等课题开展研究,这些研究必将对推动我省寒地黑土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五年来,我们强化经费投入,科研平台建设成效明显
五年来,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投入加大,共计购置设备172.6万元。开展了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创新团队和研究基地中期考核,全力推进重点科研项目。其中,应用微生物(蕈菌)工程技术中心的真菌液体发酵方法和空气滤菌器灭菌方法,研制的置有空气滤菌器的发酵罐提高了菌种的成功率;特殊儿童诊断与教育康复重点实验室启动了自闭症儿童教材及开发课程研究;食品分析与检测重点实验室利用食用菌营养成份研制了活菌型保健饮料;新型电极与催化功能材料研制及应用创新团队合成的三维(3D)石墨烯/二氧化钛复合材料,有效弥补了二氧化钛的不足,提高了光催化活性;董艳萍老师的光学性能稀土配合物发光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生物质与丙烯酸交枝合成聚合物应用研究创新团队的秸秆综合利用水稻育秧纸肥项目,不仅获得多个发明专利,而且成果经农业部科技鉴定,颁发了生产许可,顺利实现了产业化。学校与黑龙江笃信农业高科有限公司共建的黑龙江省新型水稻育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今年2月在省科技厅通过备案。完成了“双创”基地科技创新项目筛选和实施,功能食品、极冷食品保鲜、秸秆综合利用、人工智能等29个项目入园。目前,项目运营良好,其中有8个项目申请创办了实体公司,吸纳创业就业学生36人,承载实训大学生近400人。大学生双创项目得到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双创基地成为绥化一张亮丽名片。加强了非遗传承保护,学校成功获批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基地。
——五年来,我们强化平台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力度进一步加大
注重依靠政策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出台了《绥化学院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办法》,允许和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领办创办企业。积极搭建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学校与市科技局、市开发区积极进行对接,将200余项专利成果向10个县市区50余家企业推介,同省教育厅、市科技局联合举办两次校企合作对接会,达成合作意向50多项,16个项目当场签订了合作协议。科技成果产业化取得突破,五年来共转化创新成果21项。其中,金凤有团队与黑龙江笃信农业高科有限公司合作的水稻育秧纸肥2个专利项目;王鹏团队与海伦市野泰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合作的蒲公英茶及功能饮料系列开发项目;张腾宵团队与庆安县昕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2个食用菌专利项目;刘卓与百威集团、可口可乐等8家企业合作的剪纸系列创新项目均实现了产业化。
——五年来,我们强化学术规范,学校的学术声誉明显上升
重新调整了学术委员会。2016年学术委员会重新调整以来,召开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重建“寒地黑土经济与文化研究所”、高水平学术期刊调整等事宜,确立了学术委员会在学术管理和决策上的权威地位。制订科研启动基金管理办法、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办法、科研奖励实施办法等政策文件,简化审批手续,项目经费实现分级审批,减轻了科研人员负担。出台了查处学术不端行为的实施细则和处理办法,对净化校园学术风气产生了积极作用。积极承办高层次大型学术会议。五年来,举办了全国聋人高等教育教学研讨会、中俄高等特殊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寒地黑土生态·经济·文化价值暨“都城地”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等省和国家级研讨会9次,活跃了校园学术氛围。五年来,共举办各类学术讲座183场,同比增长33.6%。共组织400多人次参加全国学术交流活动,开阔了青年教师的学术视野。
——五年来,我们强化办刊导向,学报影响力显著提升
学报在A类学术期刊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进步,学报已经走出“半衰期”,开始进入“成长期”,影响因子学科排序进入前500名并逐年提高,仅2017年期刊影响力指数学科排序就较2016年提高了近40名。五年来,学报共发表本校老师学术论文407篇,其中青年教师稿件占79.1%,比五年前提高了9个百分点。
各位老师、同志们,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校教职员工在学校党政班子正确领导下取得的,是广大科研人员埋头苦干、不懈拼搏的结果,成果来之不易。借此机会,向长期以来为学校转型发展、为科研事业付出心血汗水、默默奉献的广大教职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成绩令人欣喜,但是,在看到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学校的整体科研实力和水平与“内涵充实、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科技创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
——科研总体实力和水平不高。对照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的科研评价标准,与省内外同类优秀学校的科研实力相比,我们的高层次项目数量不多,学术水平还不高,高层次学术带头人队伍还没有建立起来,科研对于学校发展的支撑力还不够强。
——部分高职称教师科研动力不足与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有近1/3左右的高职称教师在年度科研考核中没有成果产出。部分青年教师没有省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水平学术论文和授权专利几乎为零。
——科研成果转化特别是产业化率还不高,科研成果对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足,对地方主导产业的支撑度还不够。
——科研团队的合力还没有真正形成。许多科研项目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即使是组建了创新团队,有些创新团队的科研活动不好,科研成果质量不高、数量不多。
——科研保障条件不足。师均年科研经费不到1万元,距离硕士单位师均年科研经费4万元的标准还有很大的距离。尤其是用于基础研究的实验条件还不完全具备。这些问题需要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二、未来三年科研工作的总体思路
当今世界正处于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交汇的变革时代,以人工智能、量子技术、大数据和共享经济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国家创新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创新计划全面启动,我们国家不仅要在一些关键领域加快创新步伐,努力抢占世界科技制高点,实现由跟跑、并跑向领跑的跨越,而且,还要加快运用新技术革命成果武装和改造我们的经济体系和社会系统,让创新成为引领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
适应这一变革,我国高等教育既要充分发挥国家创新引领的主体作用,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为支撑国家创新体系提供不竭动力,又要尽快解决人才培养落后于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不完全适应发展需要的问题,全力推进地方高校的应用转型。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我校面临着加快转型与内涵升级的双重压力和能否适应国家创新战略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双重挑战。
压力与挑战并存,机遇与希望同在。顶住压力,迎接挑战,把握时机,顺势而为,是我们唯一正确的选择。
今后三年,是学校转型发展的决胜时期,也是顶住压力在挑战中实现科研振兴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班子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同德,砥砺前行,全面实施科研振兴战略,努力实现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的科研指标和科研振兴目标,开创学校科研工作的新局面。
科研工作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三项重大任务,四个较大突破”,突出应用研究、提升特色研究、扶持基础研究,全面实施科研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科研能力培育计划、特色基础理论研究工程计划、重大科研项目牵引计划、高层次科研平台建设计划、地方主导产业支撑计划、大力促进科研实力的整体提升,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科研保障。
科研工作发展目标是:经过三年左右时间的努力,学校整体科研实力和水平要处于同类本科院校前列,产出一批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科技成果,形成一支高水平、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队伍。
主要标志性指标是:到2020年,年科研经费争取达到800万元,争取实现国家重点项目的突破。教师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0篇,在百佳出版社出版学术著作18部以上。省部级以上科研奖项比“十二五”期间增长10%以上,发明专利数量比“十二五”期间增长30%以上。建成特色高端智库1个,签订横向科研项目合同10项以上。拟建教育硕士点和工程硕士点的相关专业,在科研奖项、授权专利和科研经费方面基本达标。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0篇以上,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17项,发明专利17件,年科研经费达到300万元左右。
完成上述任务目标并非易事,面临的压力和难度可想而知。全面实现科研振兴,一方面我们要充满信心,统一思想,形成拳头,合力攻坚。另一方面要探寻可行的路径和策略,扬长避短,借梯登楼,走出一条符合我校实际的科研振兴之路。
重点要正确处理以下八个方面的关系。
——要正确处理突出重点与培育一般的关系,在培育一般积蓄后劲的同时,更加注重重点实验室、重点项目、重点课题的攻关,通过重点突破实现科研整体实力的提升。任何工作要想取得突破,平均用力不行,必须有轻有重,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重点工作必须攥紧拳头,要素聚集,形成合力,保障其尽快产出成果。科研工作也是如此,既要看到没有一般的培育不会形成可持续的发展后劲,同时也要看到,没有重点实验室、重点项目、重要目标、重大课题的突破,科研实力和水平的提升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我们要把加快推进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科研达标、重点实验室建设、特色基础理论研究、重点课题作为突破的重点,列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科研要素和经费向重点倾斜,为实现重点突破创造必要条件,提供可靠保障,这是我们在短期内实现预期目标的现实选择,对此我们必须统一思想,形成合力。
——要正确处理教学主体与科研支撑的关系,在巩固教学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创新引领对于教学的反哺作用。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没有科研做支撑,课堂教学就会失去灵魂。大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创新知识,不仅要讲解原理,而且要创新原理。教学不能只做他人知识的搬运工,而且要做自己知识创新的发源地,要努力形成自己的知识创新体系,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有活力,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形成科研反哺教学的实际能力。学校鼓励教师带着创新成果走进课堂,鼓励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成果;鼓励高水平学科和学术带头人构建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知识创新体系。学校将出台科研反哺教学的意见,引导教师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事实证明,一个在学术领域有影响力和课堂上广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一定是教学与科研融合得最好的教师。但是,现在许多老师反映没有时间和精力搞科研。这是事实。有的老师同时要开多门课程,这样的课程量,教学质量不仅难以保障,而且确实没有时间和精力搞科研。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师生比例过高造成的。学校已经就解决师生比问题提出明确要求,希望各院系采取积极措施抓好落实,力争达到审核评估1:18的要求,只有达到这一要求,教学与科研才能形成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要正确处理开放合作与封闭自守的关系,在挖掘内部潜力的同时,更加注重跨学科、跨院系和跨校际的开放合作,通过开放合作获取优质的科研资源。我们国家正处在科技创新的最好时期,国家的科研投入占国民经济的比例在逐年提高,科研政策激发的活力不断显现,特别是国家鼓励科研要素自由流动,科研课题的开放度越来越大,科研人员、科研经费向重点课题流动的速度也在加快。在开放合作的时代,封闭自我是没有出路的。我们必须认识到,只在学科和专业内打转转,永远不会产出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以部门、单位为界画地为牢,永远不会获得科研要素的最佳配置。我们必须以开放的眼光和胸怀拥抱开放的世界,要打开校门围绕重点课题柔性引进优质科研资源进行合作攻关。学校鼓励跨学科、跨院系的创新团队建设,尽快改变自我封闭搞科研的状态,通过创新团队的整合,形成学科交融、结构合理的创新优势,创造水平和层次更高的科技创新成果。
——要正确处理自力而为与借力作为的关系,在依靠自身力量的同时,更加注重主动融入高层次创新团队借梯登楼,通过借梯登楼实现国家重点课题零的突破。从我们学校现有的条件看,短期内获得国家重点课题立项的可能几乎为零,这是我们的劣势,那么,换一个角度和思维方式看,这种希望还是存在的,只要善于挖掘自身的优势,并且让我们的优势得到充分的释放,那么,劣势就会变成优势,突破就会变为现实。我校具有博士学位和在读博士的教师50余名,这是一笔十分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只要有1%教师能够进入导师主持的国家重点课题的创新团队,并承担一项子课题的研究,那么,通过借梯登楼,就能够实现国家重点课题零的突破。对此,我们要坚定信心,学校要创造必要条件,鼓励博士教师走进导师创新团队,各位博士教师也要发挥学术优势和专长,积极争取导师的支持,争取今年内能取得积极进展。
——要正确处理自由选题与规划对接的关系,在发挥学科和科研方向优势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国家科研规划课题的对接和创新研究。我们之所以高层次的科研立项数量不多,发展不均衡、不稳定,科研层次提升不起来,除了科研能力不足以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准确理解和对接国家的规划选题,尤其是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学科与科研方向优势并没有与规划选题进行有效对接,没有完全放弃自由盲目的科研状态。这种状态不改变,实现高层次科研立项,产出高层次的科研成果是不可能的。学校将加强科研规划选题的引导力度,除特色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外,其他科研选题都要遵循国家规划项目,价值不大的选题将不会予以扶持,以此来提高国家基金选题立项的成功率。
——要正确处理纵向科研与横向科研的关系,在保持纵向科研立项稳定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面向地方和企业需求,充分发挥科技对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就地方高校而言,科研一旦离开地方需求,就会失去立地的基础。对于地方来说,地方高校的价值就在于能否培养地方需要的落地人才和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目前,我校科技贡献率和地方对于我们的依赖虽然有所提升,但在一些关键领域特别是优势主导产业上的支撑作用仍然比较乏力,对于企业创新需求的科技服务能力仍然不足。目前的状态是,企业需求我们满足不了,而我们的研究企业又用不上,研究与需求脱节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好。为解决这一问题,2016、2017年学校连续两年同市科技局合作,对全市29家科技型企业进行了技术需求调查,先后获得科技创新需求50余项,这些需求多数与我们的学科和专业接近,希望有关院系按照分工,加强与有关企业对接,尽早实现成果落地。要十分关注地方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握战略规划重点和新型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加强同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力求在地方急需的重点项目上取得重大进展,增强科技创新对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要正确处理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的关系,在扶持基础研究项目的同时,更加注重基础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延伸基础研究的创新链条。没有一定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研究的突破,就不会形成创新优势,这是衡量一个高校创新实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我们而言,应用研究是我们的科研创新主体,这是由我们应用型大学定位所决定的。但是应用研究离不开基础研究的支撑。我们要看到,随着科技创新融合速度的加快,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一体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科技发展的方向。我们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基础与应用研究的融合,要依托石墨烯、稀土等新能源、新材料和秸秆综合利用等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通过与省内外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尽快向应用领域转化,解决基础研究走向市场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不断延伸基础研究成果。社会科学领域我们也具有一定的基础研究能力,特别是在寒地黑土经济与文化研究、萧红研究、绥化新时期文学史研究、东北民间文学述史研究、非遗新技术保护研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和实力,相关创新团队要搞好创新规划,尽快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并加快向社会应用的扩散。
——要正确处理创新研发与成果转化的关系,在继续推动科研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更加注重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目前,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们对于创新的认识,新产品的市场周期由原来的36个月,缩短为不足4个月,一个发明专利如果在一年之内不能得到转化,就会被新的发明所取代,一件实用新型专利如果在2个月内不能变为产品投放市场,那么,就会变成过时的设计。任何不能及时转化的创新成果只能成为耗费我们宝贵生命的副产品。因此,我们在保持创新活力,积极产出新的创新成果的同时,要十分重视对于创新成果的转化。学校除了继续搭建转化平台加大力度促进成果转化外,鼓励教师进行多途径转化。要主动寻求合作企业,实现创新成果的就地转化。要注重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转化,许多社会创新群体的成果都是通过网络平台转化的,尤其是实用新型专利成果利用网络平台实现转化是比较便利的途径。科研处要为教师的创新成果转化提供一切便利条件。
三、2018年我校科研工作安排
今年将迎来建校65周年和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今年的科研工作要以全面实施科研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全力推进五项科研提升计划,力求实现五个突破:
(一)推进科研能力培育计划,在高层次科研项目上取得突破
要加强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每个季度开展一次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组织有经验的专家教授与青年教师结对帮传,积极吸纳优秀青年教师参与重要学术活动和重大项目研究;通过学校“杰出青年基金”专项和教育厅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加大对青年学术骨干的支持力度;通过高端学术讲座、座谈交流、外出培训等方式为青年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提供支持;要实行科研成果与教师职称评聘相结合,加强年度科研成果考核,引导高职称和高学历教师争取省级和国家基金项目,推动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
要围绕学校学科发展战略目标、学科规划、地方重大需求遴选科研学术骨干,组建10个左右学科背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具有良好学术影响的科研创新团队,在科研立项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要实行分类评价,对从事基础研究的教师主要考察学术贡献、理论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对从事应用研究的教师主要考察经济社会效益和实际贡献,对非遗文化传承的科研机构,要建立中长期绩效评价体系,拓宽学生社团、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评价的渠道;建立以“代表性成果”和实际贡献为主要内容的评价体系,将具有创新性和显示度的学术成果作为教师科研能力的评价标准,评价结果要与职称评定相结合并作为重要参考依据。
(二)推进基础理论研究工程计划,在寒地黑土特色理论研究上取得突破
依托寒地黑土经济与文化学术交流基地,启动寒地黑土经济理论、寒地黑土生态理论、寒地黑土文化理论等基础理论研究工程。同时,积极推进寒地黑土保护与投入补偿机制、寒地黑土土壤生态标准、寒地黑土绿色食品生产标准等6项重大对策研究,为省市政府决策提供支持;继续设立寒地黑土研究专项,召开寒地黑土保护与对策研究学术交流会议,开通寒地黑土经济与文化学术交流基地网站。
(三)推进重大科研项目牵引计划,在协同创新上取得突破
寒地黑土学术交流基地要积极争取3-5个省政府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立项,形成重大项目对于学校科研的牵引带动作用;要出台《虚拟研究机构与管理办法》,依托高层次研究项目设立5-10个虚拟研究机构,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加强与外校创新团队合作,支持高学历教师融入导师创新团队,承担高层次科研项目;开展重大技术联合攻关,在秸秆综合利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重点领域与企业开展联合攻关,鼓励教师围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等相关产业的关键技术开展创新攻关。应用型科研项目达到65%以上,每个学院力争有2-3个横向课题。
(四)推进高层次科研平台建设计划,在重点实验室建设上取得突破
以基本满足基础研究为原则,从今年开始启动石墨烯、稀土重点实验室、秸秆综合利用实验室、土壤保护实验室和极冷食品保鲜实验室建设计划。要利用中央支持地方和科教强省扶持资金,在原有实验室建设基础上,进行科学论证,做好建设规划,力争经过三年左右时间的建设基本达到省级实验室建设标准,形成我校应用基础研究的特色。
(五)推进主导产业支撑计划,在服务地方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取得突破
要准确对接省市主导产业需求,有效融入优势主导产业链,在粮食深加工、食品工业、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开展科技创新,增强科技创新对于优势主导产业的支撑能力;与市科技局、市经济开发区合作,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搞好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对接;积极推进企业科技创新需求项目的攻关,尽快促进项目落地;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基地建设,鼓励科研创新团队与企业结成战略联盟,探讨和深化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积极与企业共建技术创新中心,推动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做好2015—2017年“社会服务工程”项目的验收,筛选并实施2018年“社会服务工程”项目,提升服务质量,进一步扩大学校服务社会的影响力。
此外,要继续教育引导科研人员诚信自律,严守学术道德。
各位老师、同志们,学校未来发展和竞争实力来自于广大教师的奋发有为,来自于我们对于既定目标百折不挠的追求,更来自于全校上下攻坚克难,通力合作,让我们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振奋拼搏的精神状态,全面实施科研振兴战略,努力开创我校科研工作的新局面,向建校65周年献礼!